答案解析:
藏象是中医基础理论核心范畴之一,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外在表象(包括形体、官窍、情志、津液等)之间的对应关系。“藏” 即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象” 即脏腑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及与自然环境的关联。
 
藏象理论的核心特征体现在 “以象测藏”,通过观察人体外在表现推断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形成基于长期的生活观察、医疗实践和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强调脏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从学术内涵来看,藏象不仅是解剖形态的描述,更侧重功能层面的概括。例如 “心藏神” 并非指心脏的解剖结构,而是概括心主神志、主血脉的功能及其外在表现(如面色、脉象、情志)。该理论对中医临床诊断(如望面色、闻气味、问症状、切脉象)和治疗(如辨证脏腑虚实、调理脏腑功能)具有直接指导意义,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键纽带。
答案解析:
“头为诸阳之会” 是中医关于人体阳气分布规律的核心论断,指十二经脉中的阳经(手足三阳经)均直接或间接汇聚于头部,使头部成为人体阳气最旺盛、最集中的部位。
 
从经络循行来看,手足三阳经均上行至头面部: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分别循行于面部、侧头部;足阳明胃经循行于前额部,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侧头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后头部及项部。同时,督脉作为 “阳脉之海”,上行至头顶正中(百会穴),进一步强化了头部的阳气汇聚特性。
这一理论的生理意义在于,头部阳气旺盛,能温煦、濡养头部诸窍(眼、耳、口、鼻、舌)和脑髓,保障神志清晰、感官灵敏。病理层面,头部阳气失调可引发多种病症:阳气不足则头晕目眩、畏寒肢冷;阳气亢盛则头痛面红、烦躁易怒;阳气被遏(如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临床中,中医治疗头部疾病常从调理阳气入手,如温阳散寒、平肝潜阳、疏风清热等,均以 “头为诸阳之会” 理论为依据。
答案解析:
“脾主运化” 是脾的核心生理功能,指脾脏具有将摄入的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同时运化水液、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作用。脾主运化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代谢的关键环节,被誉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具体如下: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功能。摄入的水谷在胃的腐熟作用下形成食糜,经脾的运化分解为精微物质(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再通过脾的转输作用,将精微物质输送至全身各处:一部分通过经脉上输于心、肺,化生气血;另一部分直接濡养四肢百骸、脏腑组织,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脾运化水谷的功能正常,则食欲旺盛、消化吸收良好,机体气血充足、精力充沛。
 
- 运化水液: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功能,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脾将摄入的水液与水谷精微一同吸收,转输至肺、肾等脏腑: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功能将水液布散至全身肌肤,并将多余水液排出体外(如汗液、呼吸);肾通过气化作用将水液转化为尿液排出。脾运化水液的功能正常,可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维持水液代谢平衡。
 
脾主运化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 “脾失健运”,多由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外感湿邪或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其病理表现可分为以下两类:
- 运化水谷功能失常: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嗳气反酸等症状。由于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气血生化无源,进一步可导致全身气血亏虚,表现为面色萎黄、肢体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临床中,脾胃虚弱、食积停滞、脾虚湿困等证型,均以运化水谷功能失常为核心病机。
 
- 运化水液功能失常:脾失健运则水液代谢障碍,水液无法正常吸收和转输,停滞于体内形成 “痰湿”“水饮” 等病理产物。痰湿内停可表现为身体困重、胸闷腹胀、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脉滑等;水饮内停则可出现腹水、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此外,痰湿和水饮还可进一步阻滞气机、影响脏腑功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痰湿阻肺、痰湿困脾、水饮凌心等)。
 
脾主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营养状况和水液代谢平衡,是中医临床调理脾胃疾病、代谢性疾病、水肿等病症的核心靶点。治疗脾失健运常以 “健脾益气” 为基本原则,根据兼证(如湿邪、食积、气滞)配伍祛湿、消食、理气等治法,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健脾丸等,旨在恢复脾的运化功能,重建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和水液代谢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