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 
前纵隔肿瘤
- 常见类型:胸腺瘤、畸胎瘤 / 皮样囊肿、胸骨后甲状腺肿,占前纵隔肿瘤的 80% 以上。 
 - 核心特点:胸腺瘤多位于前上纵隔,与重症肌无力密切相关(约 30% 患者合并),病理分型包括 A 型、AB 型、B1-B3 型、C 型,恶性程度随分型递增;畸胎瘤多为良性,含毛发、油脂等胚胎组织,若破裂可引发化学性胸膜炎;胸骨后甲状腺肿多由颈部甲状腺延伸而来,可压迫气管、食管,部分伴甲亢症状。
 
 - 
中纵隔肿瘤
- 常见类型: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以淋巴瘤最常见。 
 - 核心特点:淋巴瘤多为双侧性,常伴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需病理活检确诊;支气管囊肿多位于气管或主支气管旁,囊内为清亮液体,压迫气道时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心包囊肿多附着于心包壁层,无症状者可定期观察,压迫心脏时需手术切除。
 
 - 
后纵隔肿瘤
- 常见类型: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节细胞神经瘤),占后纵隔肿瘤的 90%。 
 - 核心特点:多起源于交感神经链或脊神经,良性居多,恶性少见(如神经母细胞瘤);部分肿瘤可侵犯椎管,形成 “哑铃形” 肿块,压迫脊髓导致肢体麻木、无力,手术需兼顾胸腔和椎管内病变。
 
 
- 
良性肿瘤
- 特点:生长缓慢,边界清晰,多无明显症状,影像学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均匀,无侵犯周围组织征象;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复发率低。 
 - 常见类型:成熟畸胎瘤、支气管囊肿、神经鞘瘤、心包囊肿。
 
 - 
恶性肿瘤
- 特点:生长迅速,边界模糊,易侵犯周围组织(如血管、气管、胸膜),可出现胸痛、咯血、胸腔积液等症状;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可有钙化、坏死,常伴淋巴结转移;除手术外,需联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 常见类型:胸腺癌、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
 
 
- 诊断与鉴别要点:需结合影像学(CT/MRI 明确部位、形态、侵犯范围)、实验室检查(胸腺瘤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淋巴瘤查乳酸脱氢酶)、病理活检(明确良恶性)综合判断;需与肺癌、结核球、主动脉瘤等鉴别。 
 - 治疗策略:良性肿瘤首选手术完整切除;恶性肿瘤早期行根治性手术,晚期采用综合治疗;特殊类型如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需术前控制肌无力症状,术后监测危象发生。
 
答案解析:
- 
膜周部缺损
- 最常见类型,占 VSD 的 60%-70%,位于室间隔膜部,可向流入道、流出道或小梁部延伸;缺损边缘多为纤维组织,部分可自行闭合(尤其是直径<5mm 的小缺损)。
 
 - 
肌部缺损
- 占 VSD 的 10%-20%,位于室间隔肌部,可为单发或多发;小缺损闭合率较高,大缺损易引发心力衰竭,手术难度相对较大。
 
 - 
动脉干下缺损(流出道缺损)
- 占 VSD 的 5%-10%,位于室间隔流出道,紧邻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易导致主动脉瓣脱垂关闭不全,且自行闭合率极低,需早期手术。
 
 
- 
绝对适应症
- 缺损直径>5mm,伴左向右分流明显(Qp/Qs>1.5),出现心力衰竭(婴儿期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50mmHg)。 
 - 动脉干下缺损,无论大小,因易并发主动脉瓣病变,建议 1-2 岁内手术。 
 - 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需同期手术矫正。
 
 - 
相对适应症
- 缺损直径 3-5mm,虽无明显症状,但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高危因素(如反复呼吸道感染、拔牙等侵入性操作)。 
 - 缺损闭合不全,伴进行性肺动脉高压,未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肺小动脉阻力>10Wood 单位)。
 
 - 
禁忌症
- 已形成艾森曼格综合征,出现右向左分流(紫绀、杵状指),肺小动脉阻力>12Wood 单位,手术风险极高,禁忌手术。
 
 
- 
症状
- 小型缺损(<3mm):多无症状,仅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 中型缺损(3-5mm):婴幼儿期可出现活动后气促、多汗,易患肺炎;成年后可能出现乏力、心悸。 
 - 大型缺损(>5mm):婴儿期即出现严重心力衰竭症状,如喂养困难、呼吸急促、反复肺部感染,若未及时治疗,可在学龄期发展为肺动脉高压。
 
 - 
体征
- 心脏杂音: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可闻及 Ⅲ-Ⅳ 级全收缩期喷射样杂音,伴震颤;肺动脉高压时,杂音可减弱,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 
 - 其他体征:大型缺损伴大量分流时,可出现心界扩大,心尖搏动增强;合并心力衰竭时,可有肺部啰音、肝肿大、下肢水肿。
 
 
- 手术方式选择:膜周部和肌部小缺损可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创伤小、恢复快;大型缺损或复杂部位缺损(如动脉干下)需开胸手术,采用补片修补术;婴幼儿可采用腋下小切口,减少手术创伤。 
 - 术后并发症与随访:常见并发症包括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术后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心电图,评估心功能和瓣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