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详解:
津液代谢是中医基础理论中 “水液代谢” 的核心内容,指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其正常运行依赖多个脏腑的协同作用,具体如下:
津液源于饮食水谷,经脾胃、小肠、大肠的消化吸收而成。
- 脾胃: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中的津液部分吸收并上输于肺;胃主受纳腐熟,参与水谷初步消化,为津液生成提供原料。
- 小肠: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中的津液,将剩余糟粕传于大肠。
- 大肠:主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部分水分,形成粪便排出。
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依赖肺、脾、肾、三焦、肝的协同作用。
- 肺: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津液至皮毛肌腠(濡养体表),肃降津液至脏腑组织(濡养内脏);同时通过 “通调水道” 作用,将津液下输于肾和膀胱。
- 脾:主升清,将津液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布散作用输布全身;脾的 “运化水湿” 功能还可防止津液停聚成痰饮。
- 肾:肾主水,通过蒸腾气化作用,将津液中的清者(有用部分)重新吸收输布至全身,浊者(无用部分)下注膀胱;肾气的推动是津液输布的根本动力。
- 三焦:是津液输布的通道,“三焦气化” 维持津液在体内的正常运行,若三焦气化失常,可导致津液停聚(如水肿)。
-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津液在体内的输布,防止津液停滞(如肝郁气滞可致水湿内停)。
津液通过汗、尿、粪三种途径排出体外,涉及肺、肾、膀胱、大肠的功能。
- 肺:主宣发,通过皮毛汗孔排出汗液(“肺主皮毛”“汗为心液,肺主宣发”)。
- 肾与膀胱:肾气化膀胱,生成尿液并排出体外,是津液排泄的最主要途径。
- 大肠:排泄粪便时带走部分津液(如大肠津亏可致便秘)。
津液代谢失常可导致痰饮、水肿、湿滞等病变。如:
- 肺失宣降→津液停聚为痰,表现为咳嗽痰多;
- 脾失运化→水湿内停,表现为腹胀、泄泻、水肿;
- 肾气化失常→水液潴留,表现为水肿、小便不利。
治疗需 “辨证求因,调畅脏腑”,如肺失宣降致痰饮,用 “温肺化饮” 法(小青龙汤);脾失运化致水肿,用 “健脾利水” 法(五苓散)。
答案详解: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贯穿疾病防治的全过程,包括 “辨证、治疗、预防” 三个维度,具体如下: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通过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阴证、阳证),可把握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本质。
- 阴证:多表现为寒、虚、里证,如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 阳证:多表现为热、实、表证,如面色红赤、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 阴阳两虚 / 两伤:如阴虚火旺(潮热盗汗、舌红少苔)、阳虚寒盛(四肢厥冷、舌淡胖),或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口干,又有阳虚怕冷)。
根据 “阴阳失调” 的类型,确立 “调整阴阳” 的治则,具体治法包括:
-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 泻其阳盛:热证用 “热者寒之”,如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泻热通便;
- 损其阴盛:寒证用 “寒者热之”,如里寒证用理中汤温中散寒。
- 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 阴虚则补阴(阳病治阴):如肺阴虚用沙参麦冬汤滋阴润肺;
- 阳虚则补阳(阴病治阳):如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 阴阳双补:如气阴两虚用生脉散(补气养阴),阴阳两虚用龟鹿二仙胶(滋阴补阳)。
- 阴阳互制、互济:利用阴阳相互制约、依存的关系治疗,如 “阴中求阳”(补阳时佐以滋阴,如右归丸中配伍熟地)、“阳中求阴”(补阴时佐以温阳,如左归丸中配伍鹿角胶)。
- 未病先防:根据体质阴阳偏盛偏衰调摄,如阴虚体质者忌燥热,宜滋阴降火;阳虚体质者忌生冷,宜温阳散寒。
- 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向阴阳失衡的方向传变,如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即肝病(阳亢)易传脾(阳虚),需提前健脾,防止阴阳进一步失调。
以 “高血压病” 为例,若辨证为 “肝阳上亢(阳证、实证)”,治则为 “平肝潜阳(泻其阳盛)”,方用天麻钩藤饮;若发展为 “阴虚阳亢(阴阳两虚)”,治则为 “滋阴潜阳(阴阳双补、互制)”,方用镇肝熄风汤,体现了阴阳学说在疾病不同阶段的动态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