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心痛
- 哕
-
真心痛
- 核心定义:真心痛是中医心系疾病中危重急症之一,指因心脉痹阻、气血运行衰竭,导致心失所养而突发的以剧烈胸痛、心悸、喘息、汗出、肢冷甚至晕厥、死亡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对应现代医学中的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绞痛等疾病,其病位在心,病机关键为 “心脉闭塞不通”,属 “胸痹” 范畴的重症类型。
- 病机特点:
- 本虚标实:本虚以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亏虚为主(如年老体衰、久病耗伤导致心之气阳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标实以寒凝、血瘀、痰浊、气滞互结为主(如饮食不节生痰、情志不畅致气滞,痰瘀寒邪痹阻心脉,形成 “不通则痛”);
- 病情危重:与普通胸痹相比,真心痛疼痛程度更剧烈(“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时间更长(多超过 30 分钟,甚至数小时),且常伴随 “手足青至节”“汗出肢冷”“脉微欲绝” 等阳气衰竭表现,易迅速发展为心阳暴脱、阴阳离决之危证。
- 文献依据:首见于《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明确其危重预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进一步补充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为后世治疗胸痹(含真心痛轻症)奠定方剂基础。
- 临床意义:真心痛的诊断需结合 “剧烈胸痛、伴随症状、舌脉” 综合判断(如舌紫暗有瘀斑、脉沉细或结代),治疗以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为原则,急性期需快速开通心脉(如含服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或用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方剂如当归四逆汤、血府逐瘀汤),缓解期注重调补心气、温通心阳、益气活血,预防复发,体现中医 “治未病” 与 “急症救治” 的结合。
-
哕
- 核心定义:哕即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兼症。其病位在膈,病变脏腑主要在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为 “胃气上逆,膈间气机不利”。
- 病因病机分类:
- 实证:多由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辛辣,致胃气被遏或胃火上炎)、情志不畅(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外感邪气(如寒邪侵袭胃腑,胃气失和上逆)所致,表现为呃逆声高有力、连续发作、伴胸膈痞满、嗳气酸腐等;
- 虚证:多由脾胃虚弱(如久病体虚、劳倦过度,致胃气不足,升降无力)、胃阴亏虚(如热病伤阴、胃阴耗伤,胃气失润而上逆)所致,表现为呃逆声低无力、时断时续、伴神疲乏力、口干咽燥等;
- 危重症兼症:在急危重症(如中风、肺衰、肾衰)后期出现的哕,多为 “胃气将绝” 的征兆,表现为呃逆低微、气不接续,属预后不良之象。
- 文献与临床鉴别:《黄帝内经》最早将呃逆称为 “哕”,《灵枢・口问》指出 “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阐明其胃气上逆的核心病机;临床需与 “嗳气” 鉴别 —— 嗳气声音较长、多伴酸腐气味,为胃气上逆从口而出;哕则声音短促、频发于喉间,为胃气上逆动膈所致。
- 治疗原则:实证以 “和胃降逆、理气止呃” 为主(如寒邪所致用丁香散,胃火所致用竹叶石膏汤);虚证以 “补养脾胃、和胃降逆” 为主(如脾胃虚寒用理中丸加丁香、柿蒂,胃阴亏虚用益胃汤加枇杷叶、柿蒂);危重症后期的哕需结合原发病治疗,兼顾 “益气回阳、养阴和胃”,常用独参汤、生脉散等救急。
- 阴结和阳结的区别
- 血证的治则有哪些
-
阴结和阳结的区别
- 核心概念:阴结与阳结均属中医 “便秘” 范畴,是根据便秘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划分的两种证型,最早见于《伤寒论》,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病机、症状、舌脉、治疗” 四方面,具体对比如下:
| 对比维度 | 阳结(热秘) | 阴结(寒秘 / 虚秘) |
|----------------|-----------------------------------------------------------------------------|-----------------------------------------------------------------------------|
| 病机关键 | 热邪亢盛(如外感热病后期、饮食辛辣厚味),致肠道津液耗伤,糟粕干结,“热结肠道,传导失司” | 阴寒内盛(如过食生冷、外感寒邪)或阳气亏虚(如年老体衰、久病伤阳),致肠道传导无力,糟粕停滞 |
| 主症 | 大便干结、腹胀腹痛、肛门灼热、口干口臭、喜冷饮 | 大便艰涩难下(或大便不干但排出无力)、腹中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 |
| 舌脉 |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 舌淡苔白润(寒秘)或舌淡苔薄白(虚秘)、脉沉迟(寒秘)或脉弱(虚秘) |
| 兼症 | 可伴心烦失眠、小便短赤 | 可伴腰膝酸软(肾阳虚)、神疲乏力(脾阳虚)、呃逆呕吐(胃气上逆) |
| 治疗原则 | 清热润肠通便 | 温阳散寒通便(寒秘)或益气润肠通便(虚秘) |
| 代表方剂 | 麻子仁丸(阳明腑实轻证)、大承气汤(阳明腑实重证,伴潮热谵语) | 温脾汤(寒秘,阳虚寒积)、济川煎(虚秘,肾阳虚衰) |
- 文献依据:《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提出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其中 “脉迟、腹满、大便硬” 可归为 “阳结” 范畴,而 “大便初硬后溏、攻之胀满” 则接近 “阴结” 的虚证表现;后世《景岳全书・杂证谟・便秘》进一步明确 “阳结者,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 阴结者,必因阳气不足,以致凝结不行”,完善了二者的辨证体系。
- 临床意义:区分阴结与阳结是便秘辨证论治的核心 —— 阳结属实证、热证,治疗需 “忌温燥”,避免加重津液耗伤;阴结属虚证、寒证,治疗需 “忌寒凉”,避免损伤阳气,体现中医 “辨证施治、同病异治” 的原则。
-
血证的治则有哪些
- 核心治则体系:血证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外的一类病症(如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紫斑等),其治疗需遵循 “治火、治气、治血” 三大核心原则,同时结合 “辨证论治、标本兼顾、防治结合”,具体如下:
- 治火:清热泻火与滋阴降火并举
- 病机依据:“火盛则迫血妄行”,血证的发生多与 “实火”(如肺热、胃火、肝火)或 “虚火”(如阴虚火旺)相关 —— 实火亢盛时,火热灼伤脉络,导致血液溢出;虚火内生时,虚火扰络,同样致血妄行。
- 具体应用:实火所致血证(如肺热咳血、胃火吐血),治以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常用黄芩、栀子、石膏、知母等药,代表方剂如桑菊饮(肺热咳血)、泻心汤(胃火吐血);虚火所致血证(如阴虚肺痨咳血、肾阴虚尿血),治以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常用生地、玄参、麦冬、阿胶等药,代表方剂如百合固金汤(阴虚肺痨咳血)、知柏地黄丸(肾阴虚尿血)。
- 治气:理气降逆与补气摄血结合
- 病机依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的功能异常直接影响血行 —— 肝气郁结、气逆上冲(如肝火犯肺致咳血),可致血随气逆而溢出;气虚不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致便血、紫斑),可致血失约束而妄行。
- 具体应用:气逆所致血证(如肝气犯肺咳血、胃气上逆吐血),治以 “理气降逆、止血”,常用柴胡、郁金、旋覆花、代赭石等药,代表方剂如四逆散合黛蛤散(肝气犯肺咳血);气虚所致血证(如脾气虚便血、脾不统血紫斑),治以 “补气摄血、止血”,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药,代表方剂如归脾汤(脾不统血)、补中益气汤(气虚下陷致便血)。
- 治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与收敛止血并用
- 病机依据:血证的核心是 “血液溢出脉外”,治疗需针对 “出血” 这一表象,同时兼顾 “瘀血内阻”(出血后易致瘀血,瘀血又可加重出血,形成 “出血 - 瘀血 - 再出血” 的恶性循环)。
- 具体应用:
-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急性出血(如血热衄血、尿血),常用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等药,避免热邪进一步灼伤脉络;
- 化瘀止血:用于出血伴瘀血表现(如出血色紫暗、有血块、腹痛),常用三七、蒲黄、五灵脂等药,体现 “止血不留瘀” 的原则(如三七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化瘀,适用于各种出血伴瘀者);
- 收敛止血:用于出血日久、无明显瘀血者(如气虚出血后期、阴虚出血),常用白及、仙鹤草、棕榈炭等药,但需注意 “收敛止血药多有留瘀之弊”,需与化瘀药配伍使用(如白及配三七,用于肺痨咳血)。
- 辅助治则:
- 辨证论治:根据血证的病位(如咳血在肺、吐血在胃、尿血在肾)、病因(如外感、内伤)、虚实(如实证多为火热、瘀血,虚证多为气虚、阴虚)调整治则,避免 “一方通治”;
- 防治结合:出血期以 “止血” 为主,缓解期以 “调理脏腑、预防复发” 为主(如肺痨咳血缓解期需 “滋阴润肺、补肺止血”,脾不统血缓解期需 “健脾益气、统血”);
- 禁忌:出血期间忌用 “辛温燥烈、活血破瘀” 之品(如肉桂、三棱、莪术),避免加重出血;虚证血证忌用 “苦寒伤正” 之品,避免损伤正气。
- 文献依据:《血证论》(唐容川著)提出 “血证论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 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故又以补血为收功之法”,即 “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四步法,为本证治则提供了经典理论支撑。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等专业考博真题(含历年试题及高分答案详解)是备考的核心资料,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重点(如中医基础理论、经典方剂、临床辨证论治)和学术化答题逻辑(需结合经典文献、临床案例)。考生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真题:
- 考博信息网官网:http://www.kaoboinfo.com/
- 江西中医药大学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2797601.html
- 夯实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中医经典理论(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中医内科学、骨伤科学核心知识点,重点记忆 “常见病症的病机、治则、代表方剂”(如胸痹心痛、喘证、血证),建议参考《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医骨伤科学》(王和鸣主编)等教材。
- 强化临床结合:考博论述题和医案题均需 “结合临床”,考生需积累常见病症的临床案例(如骨质疏松、胸痹、中风后遗症),练习 “从症状到病机、从治则到方药” 的辨证思维,避免 “理论脱离实践”。
- 重视经典文献: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常涉及经典文献引用(如《灵枢》《伤寒论》对 “真心痛”“哕” 的论述),考生需背诵重点条文,提升学术论述的权威性。
- 真题实战训练:通过历年真题练习,总结答题框架(如名词解释 “定义 + 病机 + 文献 + 临床意义”,论述题 “理论 + 临床案例 + 注意事项”),提升答题的条理性和学术性。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中医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