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 南开大学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2026年 南开大学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考研试卷库
2026年 南开大学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2026 年南开大学考博真题 样题

考博资源>>南开大学考博专区: 历年真题、试题答案详解下载

本文以 2011 年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语言学及汉语史》真题为例,作为 2026 年南开大学考博真题的样题参考,帮助考生掌握语言学理论应用、汉语历史演变等核心知识的深度解析逻辑,符合博士研究生对 “理论 + 实证”“历史 + 共时” 的学术研究要求。南开大学历年考博真题(含语言学及汉语史、中国古代文学、西方文论等所有专业)均配备完整、精准的高分答案详解,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最近年份及更多详细考博真题,也可直接访问南开大学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603906.html)下载所需真题资料,为考博备考提供权威学术支撑。

2011 年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语言学及汉语史》真题

一、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100 分,选取 2 题解析)

1. 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谈谈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有何指导作用?

原题文本
要求基于语言学核心理论 “语言 - 言语区分”,结合具体研究方向(如汉语史、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分析该理论对学术研究的实际指导价值,需体现 “理论落地” 与 “专业关联”。
答案解析
“语言” 与 “言语” 的区分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核心理论,其核心逻辑为:语言(langue)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含语音、词汇、语法规则),具有社会性、稳定性、抽象性;言语(parole)是个人对语言系统的具体使用(含说话行为、话语成品),具有个体性、临时性、具体性。结合 “汉语史(中古汉语语法演变)” 研究方向,该区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明确研究对象,避免 “系统” 与 “使用” 的混淆

汉语史研究常需区分 “语法规则的历史演变”(语言层面)与 “特定文献中的言语表现”(言语层面),避免以个别言语案例误判语言系统特征:
  1. 案例 1:中古汉语 “把” 字句的发展
    • 语言层面:需关注 “把” 从动词(“持、拿”)演变为介词(表处置)的规则化过程(如唐代 “把 + 宾语 + 动词” 结构的语法化机制),这是语言系统的结构性变化;
    • 言语层面:唐代诗歌中可能存在 “把” 字的临时用法(如李白诗句 “举杯邀明月” 中 “举” 可替换为 “把”,但未形成普遍语法规则),此类个别言语现象不能视为语言系统的演变证据。
    • 指导价值:通过区分,可精准锁定 “敦煌变文、佛典翻译” 等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语料(反映语言系统),排除文学作品中作者个性化表达(言语层面),确保汉语史语法演变研究的客观性。
  2. 案例 2:中古汉语声母 “浊音清化”
    • 语言层面:需考证中古全浊声母(如並母、定母)在不同方言区的清化规律(如宋代北方话中 “並母” 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这是语言系统的语音规则变化;
    • 言语层面:个别文献中可能存在抄录错误(如《广韵》手抄本中 “並母” 字误标为 “帮母”),此类言语层面的误差需通过多版本比对排除,避免干扰语言系统的历史重建。

(二)构建 “共时描写 - 历时演变” 的研究框架

语言的稳定性与言语的变异性为汉语史研究提供双重视角,可通过 “言语变异” 追踪 “语言系统演变” 的轨迹:
  1. 共时层面:捕捉语言系统的潜在变化
    在中古汉语共时研究中,言语层面的变异(如唐代不同阶层人士对 “疑问代词” 的使用差异:文人用 “何”,民间用 “甚”)可能预示语言系统的未来演变 —— 宋代以后 “甚” 逐渐取代 “何” 成为主流疑问代词,印证了 “言语变异是语言演变的先行信号”。
  2. 历时层面:还原语言系统的演变路径
    汉语史中 “被动句” 的演变(从先秦 “于” 字句→汉代 “为” 字句→唐代 “被” 字句),本质是不同时期 “言语使用频率” 的累积导致 “语言规则” 的固化:初期 “被” 字句仅为个别言语现象(如《史记》中零星用例),唐代后因口语中使用频率上升,逐渐成为语言系统中的核心被动结构。

(三)为汉语史跨学科研究提供理论边界

在 “汉语史与文献学”“汉语史与社会史” 的交叉研究中,语言 - 言语区分可明确理论边界:
  1. 与文献学结合:解读中古文献时,需区分 “文献语言的系统特征”(如《世说新语》反映的魏晋口语语法)与 “作者的言语风格”(如陶渊明诗歌中 “省略主语” 的个性化表达),避免将 “言语风格” 误判为 “时代语言特征”;
  2. 与社会史结合:研究中古社会阶层与语言使用的关系时,“语言系统” 体现社会共同规则(如不同阶层均使用 “平上去入” 四声系统),“言语层面” 体现阶层差异(如士族用 “雅言”,平民用 “俗语”),二者结合可更精准还原中古语言的社会分层特征。

(四)学术扩展

南开大学在汉语史研究中,长期强调 “语言系统的历史重建需以言语实证为基础”,如邢公畹先生对中古汉语复辅音的研究,正是通过区分 “《切韵》系统(语言层面)” 与 “方言文献中的语音记录(言语层面)”,提出了 “中古汉语存在复辅音” 的重要观点。考生在答题时结合此类本校学术传统,可进一步提升答案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5. 系词 “是” 的产生年代学者们的说法有哪些?你认为呢?

原题文本
要求梳理学术界关于汉语系词 “是” 产生年代的主要观点,结合汉语史语料(如出土文献、传世文献)提出个人见解,需体现 “观点梳理 - 证据分析 - 结论论证” 的学术逻辑。
答案解析
系词 “是” 的产生是汉语语法史上的重要事件,其核心功能是连接主语与宾语(表判断,如 “孔子,鲁人也”→“孔子是鲁人”),学术界对其产生年代的争议主要集中在 “战国说”“西汉说”“东汉说” 三派,具体梳理及论证如下:

(一)学术界主要观点及证据

观点 代表学者 核心论据(语料) 争议点
战国说 郭锡良、杨伯峻 1. 战国出土文献:《郭店楚简》“是是竹帛”(第二个 “是” 表判断);
2. 传世文献:《战国策》“此必是豫让也”
反对者认为 “是” 仍为指示代词(“这”),非系词;“是是竹帛” 中第二个 “是” 为 “认为正确”,非判断
西汉说 王力、何乐士 1. 西汉帛书:《马王堆帛书》“孔子是鲁人”;
2. 西汉碑刻:《袁安碑》“是少子也”
部分学者认为西汉用例仍属 “指示代词 + 判断”(“是鲁人”=“这个鲁人”),未完全语法化
东汉说 太田辰夫、志村良治 1. 东汉佛经:《四十二章经》“吾是驴字”;
2. 东汉史书:《汉书》“是乃狼也”
支持者认为东汉后 “是” 可独立表判断(无需 “也” 辅助),完全成为系词;反对者认为西汉已有萌芽

(二)个人观点:系词 “是” 的产生是 “西汉萌芽 - 东汉成熟” 的渐进过程

结合汉语史语料的分层分析(出土文献优先于传世文献,口语化文献优先于书面化文献),系词 “是” 的产生并非单一时间点,而是 “语法化渐变” 的过程:
  1. 西汉:系词 “是” 的萌芽阶段
    • 证据:西汉出土文献中,“是” 开始出现 “指示代词” 向 “系词” 的过渡用法,如《居延汉简》“是何一物”(“是” 既表指示 “这”,又隐含判断 “是”),《马王堆帛书》“是谓仁也” 中 “是” 已可脱离 “此”“彼” 等指示代词独立使用,具备系词的初步功能;
    • 特征:此时 “是” 仍需与句末语气词 “也” 配合(如 “是鲁人也”),未完全独立,属于 “萌芽阶段”。
  2. 东汉:系词 “是” 的成熟阶段
    • 证据:
      • 东汉佛经(口语化程度高):《道行般若经》“是般若波罗蜜” 中 “是” 独立表判断,无需 “也” 辅助,完全脱离指示代词功能;
      • 东汉文人作品:《论衡》中 “是” 的系词用法达 30 余例(如 “此是何种也”),且出现 “是... 非...” 的对比结构(如 “是是而非非”),标志系词功能的成熟;
    • 特征:“是” 可独立连接主宾、可用于否定句(“非是”)、可用于疑问句(“是何”),完全具备系词的语法功能。

(三)论证依据:语法化理论与汉语史语料的契合

从语法化理论(“实词→虚词”“具体义→抽象义”)来看,系词 “是” 的演变符合 “指示代词→系词” 的路径:
  1. 先秦时期,“是” 为指示代词(“这”,如《诗经》“是究是图”),具备 “指代主语” 的功能;
  2. 西汉时期,因 “指代主语 + 隐含判断” 的高频使用(如 “是鲁人”=“这个(人)是鲁人”),逐渐产生 “判断” 的语法义;
  3. 东汉时期,语法义完全固化,成为独立系词。
这一过程与南开大学刘叔新先生 “汉语语法演变的渐进性” 观点一致,也得到了近年来出土文献(如东汉简牍)的进一步印证。

真题获取与备考建议

南开大学《语言学及汉语史》考博真题(含历年试题及高分答案详解)是备考的核心资料,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重点(如语言学理论应用、汉语历史演变、文献语料分析)。考生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真题:
  1. 考博信息网官网:http://www.kaoboinfo.com/
  2. 南开大学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603906.html

备考建议

  1. 理论与语料结合
    • 以《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汉语语法史》(王力)为核心教材,掌握 “语言 - 言语”“语法化”“历史比较法” 等核心理论,同时精读《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切韵》等汉语史基础文献,提升 “理论解读语料” 的能力;
    • 关注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学术成果(如邢公畹、刘叔新、周荐等学者的著作),了解本校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学术特色(如重视方言与古代汉语的关联、强调出土文献的实证价值)。
  2. 构建 “观点 - 证据” 答题框架
    • 针对 “学者观点类” 题目(如系词 “是” 的产生年代),需先梳理主流观点(代表学者 + 核心论据),再通过 “语料对比”(如出土文献 vs 传世文献、口语化文献 vs 书面化文献)提出个人见解,避免仅罗列观点而无论证;
    • 针对 “理论应用类” 题目(如语言 - 言语区分的指导作用),需结合具体研究方向(如汉语史、社会语言学),通过 “案例分析”(如中古汉语语法演变、语音演变)体现理论的实际价值,避免空泛论述。
  3. 重视跨学科视野
    • 语言学及汉语史常与文献学、考古学、社会史交叉,备考时可阅读《汉语史与考古学》《中古汉语与社会文化》等交叉学科著作,提升 “跨学科分析” 能力,如通过考古发现的简牍文献验证汉语史的语法演变规律。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语言学及汉语史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