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基于《西厢记》的文本创作实践,从情节建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叙事手法等核心创作维度,结合元杂剧的艺术传统与王实甫的创新突破,深入分析其艺术成就,需体现 “文本细节 + 理论支撑”“传统继承 + 创新价值” 的学术逻辑。
- 多层冲突交织的叙事张力
《西厢记》的情节创作突破了元杂剧 “一折一冲突” 的传统模式,构建了 “主线冲突 + 支线冲突” 的多层结构:
- 主线冲突: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与崔母代表的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的冲突,贯穿全剧始终(如 “寺警解围” 后崔母悔婚、“拷红” 等情节),构成剧情发展的核心动力;
- 支线冲突:张生的 “痴情” 与 “迂腐” 的内在矛盾、红娘的 “侠义” 与 “身份局限” 的外在矛盾、莺莺的 “叛逆” 与 “矜持” 的心理矛盾,支线冲突既丰富了情节层次,又推动主线冲突升级(如红娘的周旋促成了莺莺与张生的私会,激化了与崔母的矛盾)。
- “以情抗礼” 的情节内核与逻辑闭环
情节设计围绕 “情” 对 “礼” 的突破展开,形成完整的逻辑链:相遇(佛殿一见钟情)→试探(月夜吟诗、隔墙酬和)→结盟(红娘传书、私定终身)→抗争(拷红对质、冲破礼教)→圆满(奉旨成婚、情礼合一),既符合元杂剧 “始乱终治” 的叙事传统,又通过 “情最终战胜礼” 的结局,实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与人文精神的张扬。
- 核心人物的 “矛盾性” 塑造
王实甫突破了元杂剧人物 “扁平化” 的局限,通过细节描写赋予人物复杂性格:
- 崔莺莺:既是封建礼教的 “遵从者”(初期对张生的试探、掩饰),又是叛逆者(深夜私会、违抗母命),其 “矜持与大胆” 的矛盾,真实再现了封建大家闺秀冲破礼教束缚的心理历程;
- 张生:兼具 “痴情才子” 与 “迂腐书生” 的双重特质,既有机敏的才情(吟诗传情、应对老夫人的刁难),又有书呆子气(为莺莺茶饭不思、跳墙被拒后的颓废),人物形象真实可感;
- 红娘:集 “侠义”“机智”“泼辣” 于一身,作为连接莺莺与张生的关键人物,她既敢于对抗崔母的权威(拷红时据理力争),又深谙人情世故(巧妙传递信物、化解矛盾),成为元杂剧中最成功的婢女形象之一。
- 人物关系的 “互动性” 设计
人物塑造并非孤立,而是通过互动凸显性格:莺莺与红娘的 “主仆互动”(莺莺的含蓄与红娘的直白)、张生与崔母的 “对抗互动”(张生的痴情与崔母的势利)、莺莺与张生的 “爱情互动”(试探与回应、思念与坚守),互动中人物性格相互映衬,形象更加立体。
- 诗词化的典雅语言
剧中曲词大量化用古典诗词,兼具文学性与抒情性:
- 抒情场景:张生月夜吟诗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化用唐诗意境,营造出朦胧浪漫的氛围;莺莺送别时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移情手法将自然景物与情感交融,成为千古名句;
- 人物独白:莺莺的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以婉约词风传递内心的忧愁,语言凝练优美,符合其大家闺秀的身份。
- 口语化的通俗语言
宾白部分贴近生活口语,生动活泼:
- 红娘的语言:“我不管,我不管,你只拿小姐的书来”“老夫人你休怪,俺小姐敢待和张生做伴哩”,直白泼辣,充满生活气息,符合其婢女身份;
- 张生的痴语:“小生救了人,反被害了”“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口语化的表达凸显其痴情与迂腐,真实自然。
这种 “雅俗共赏” 的语言创作,既满足了文人阶层的审美需求,又便于民间艺人演唱传播,成为《西厢记》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 叙事视角的灵活转换
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主,偶尔融入人物视角:
- 全知视角:交代剧情背景(崔氏母女扶柩回乡、借居普救寺)、人物关系,让观众全面把握剧情;
- 人物视角: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如莺莺的 “临江仙” 词)、书信(莺莺给张生的诗笺),展现人物内心活动,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 “虚实结合” 的叙事节奏
剧情张弛有度,实写与虚写结合:
- 实写:“寺警解围”“拷红”“送别” 等核心情节,细节丰富,推动剧情发展;
- 虚写:张生赴京赶考后的思念、莺莺的牵挂,通过曲词抒情(如 “长亭送别” 后的想象)虚写,既节省笔墨,又强化了爱情的真挚,形成 “实写冲突、虚写情感” 的叙事节奏。
上海戏剧学院在古典戏曲研究中,长期强调 “文本细读与戏曲美学结合”,本校学者关于《西厢记》“情礼冲突” 的研究(如从元杂剧转型背景看其人文精神)为答题提供了重要视角。考生可进一步结合 “元杂剧从‘四折一楔子’到《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的结构突破”“《西厢记》对后世戏曲(如《牡丹亭》)的影响” 等延伸分析,提升答案的学术深度。
以《中国戏曲通史》《西方戏剧理论史》为核心教材,梳理中国古典戏曲(元杂剧、昆曲、京剧)与西方现代戏剧(布莱希特、阿尔托、荒诞派)的理论脉络;重点掌握核心理论(如间离效果、残酷戏剧、意境理论)的内涵、实践与影响,建立 “理论 + 作品 + 历史” 的三维知识体系。
针对中国古典戏曲(《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西方经典戏剧(《哈姆雷特》《等待戈多》),从 “情节、人物、语言、叙事” 等创作角度进行细读,积累文本细节案例;结合真题考点,总结 “从创作角度分析作品”“理论对比分析” 等答题框架,确保答案有文本支撑与理论深度。
关注戏剧理论的 “跨文化对比”(如中西方戏剧观的差异)、“历史与当代的关联”(如经典理论在当代戏剧中的应用),阅读《戏剧艺术》《外国戏剧》等核心期刊,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结合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特色(如古典戏曲现代化、西方戏剧本土化),提升答案的针对性与学术视野。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戏剧戏曲学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