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 上海音乐学院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2026年 上海音乐学院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考研试卷库
2026年 上海音乐学院考博真题,考博试题

2026 年上海音乐学院考博真题 样题

考博资源>>上海音乐学院考博专区: 历年真题、试题答案详解下载

本文以 2018 年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外音乐史》真题为例,作为 2026 年上海音乐学院考博真题的样题参考,帮助考生掌握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核心概念阐释、经典作品分析、音乐流派特征总结等考点的深度解析逻辑,符合博士研究生对 “史料实证 + 理论思辨”“历史脉络 + 艺术价值” 的学术研究要求。上海音乐学院历年考博真题(含中外音乐史、音乐分析、音乐学综合等所有专业)均配备完整、精准的高分答案详解,考生可通过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获取最近年份及更多详细考博真题,也可直接访问上海音乐学院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2724971.html)下载所需真题资料,为考博备考提供权威学术支撑。

2018 年上海音乐学院考博《中外音乐史》真题

一、核心题型解析(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两部分,每部分选取名词解释、论述题各 1 题详解)

(一)中国音乐史部分(50 分)

1. 名词解释(5 选 4,选取 1 题解析,20 分)

原题文本
Directions: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comprehensively, covering 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3. 《广陵散》

答案解析

  1. 历史背景与文献溯源 《广陵散》是中国古代著名古琴曲,又称《广陵止息》,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嵇康的《琴赋》注文,唐代《幽兰》谱前小序及宋代《琴苑要录》均有相关记载,现存最早乐谱为明代朱权《神奇秘谱》(1425 年)收录的 “太古遗音” 本,是研究中国古代古琴音乐与音乐思想的重要文献。 从历史语境看,《广陵散》的流传与魏晋 “玄学思潮” 密切相关,嵇康临刑前弹奏此曲并感叹 “《广陵散》于今绝矣” 的典故,赋予其 “士人精神象征” 的文化内涵,使其超越音乐本身,成为魏晋文人风骨的重要符号。
  2. 音乐结构与艺术特征
  • 结构特征:现存《广陵散》乐谱共 45 段,分为 “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 6 个部分,其中 “正声” 18 段为核心,集中展现 “聂政刺韩王” 的叙事主题,“乱声” 10 段则通过旋律变化强化情感冲突,整体结构严谨,叙事性与抒情性高度统一;
  • 旋律与技法:采用古琴 “泛音”“走手音”“撮音” 等技法,泛音段落空灵澄澈,表现 “天地自然” 的意境;走手音的滑音效果模拟人声语调,增强叙事的感染力;撮音(双音技法)的运用强化和声效果,凸显冲突场景(如 “刺韩” 段落的激昂旋律);
  • 调式特征:以 “清商调式” 为基础,通过调式转换(如 “正声” 段转入羽调式)营造情感起伏,符合中国古代 “乐与情谐” 的音乐美学思想。
  1. 文化内涵与学术价值
  • 文化内涵:《广陵散》以 “聂政刺韩王” 的历史故事为叙事内核,既体现了古代 “忠义” 文化,又暗含魏晋文人对 “自由精神” 的追求,嵇康弹奏此曲的典故使其成为 “反抗强权、坚守本心” 的文化象征;
  • 学术价值:作为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叙事曲,其结构与技法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 “叙事性建构” 提供了实物证据;同时,乐谱中保留的古代调式、演奏技法,是研究汉魏至明代古琴音乐演变的重要资料,对还原中国古代音乐史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论述题(3 选 1,选取 1 题解析,30 分)

原题文本
Directions: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 in depth, combin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musical analysis and academic viewpoints. Ensure the logic is rigorous, the content is comprehensive, and the perspective reflects the academic depth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research.
  1. 刘天华二胡创作特征及意义

答案解析

(一)刘天华二胡创作的核心特征
  1. “中西融合” 的技法创新
    刘天华突破传统二胡 “伴奏乐器” 的定位,借鉴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理论,重构二胡的表现力:
  • 技法革新:引入小提琴的 “换把”“跳弓”“颤音” 等技法,扩展二胡的音域(从传统 5 度音域扩展至 10 度以上),如《空山鸟语》中通过频繁换把模拟鸟鸣,《光明行》中用跳弓技法增强节奏感;
  • 音乐结构:吸收西方音乐 “三部曲式”“变奏曲式”,打破传统二胡曲 “单乐段” 的局限,如《病中吟》采用 “引子 + 三部曲式”,引子以低沉旋律表现迷茫,中段转入激昂,再现段回归深沉,情感层次丰富;
  • 记谱法:采用西方 “五线谱” 结合 “工尺谱”,规范二胡的音高与节奏,推动二胡音乐从 “口头传承” 向 “书面化、系统化” 发展。
  1. “民族精神” 的情感表达
    刘天华的创作紧扣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 “救亡图存” 语境,以二胡音乐传递民族情感与时代精神:
  • 现实关怀:《病中吟》创作于其患病期间,通过 “压抑 — 抗争 — 迷茫” 的旋律变化,映射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光明行》创作于五四运动后,以明快的进行曲节奏、激昂的旋律,表达对民族未来的希望,打破传统二胡 “悲怆” 的单一情感基调;
  • 民族元素:融入民间音乐素材,如《良宵》吸收民间 “秧歌” 的节奏,《空山鸟语》借鉴 “百鸟朝凤” 的鸟鸣模拟手法,使作品兼具 “民族性” 与 “时代性”。
  1. “独奏化” 的定位转型
    传统二胡多作为戏曲、说唱的伴奏乐器,刘天华通过创作 10 首二胡独奏曲(如《月夜》《苦闷之讴》),确立二胡 “独奏乐器” 的地位:
  • 音色挖掘:通过不同的运弓力度(轻弓、重弓)、揉弦方式(快揉、慢揉),展现二胡丰富的音色变化,如《月夜》用轻弓与慢揉表现静谧的夜景,《烛影摇红》用重弓与快揉表现热烈的舞蹈场景;
  • 表现力扩展:使二胡既能表现细腻的情感(如《病中吟》的深沉),又能展现宏大的意境(如《光明行》的激昂),彻底改变了传统二胡 “表现力单一” 的认知。
(二)刘天华二胡创作的历史意义
  1. 推动二胡艺术的 “现代化转型” 刘天华将二胡从 “民间乐器” 提升为 “专业艺术乐器”,构建了二胡的专业教学体系(如编写《二胡练习曲 47 首》),创办 “国乐改进社”,发行《音乐杂志》,推动二胡音乐进入高等教育体系(1922 年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开设二胡课程),为后世二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制度与教育基础。
  2. 探索 “中国民族音乐” 的发展路径 在 20 世纪初 “全盘西化” 与 “固守传统” 的争论中,刘天华 “中西融合” 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提供了范式:
  • 避免 “全盘西化”:坚持以中国传统音乐的情感表达与乐器特性为核心,如《空山鸟语》的鸟鸣模拟源于民间音乐,而非简单照搬西方音乐;
  • 拒绝 “固守传统”:通过西方技法拓展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证明民族音乐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实现创新,为后来的《二泉映月》《长城随想》等作品提供了创作思路。
  1. 承载 “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
    刘天华的创作超越音乐本身,体现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 “以文化救亡” 的使命:
  • 文化自信:在西方音乐强势传入的背景下,通过提升民族乐器的表现力,重塑国民对民族音乐的自信;
  • 时代精神:作品中 “抗争、希望、探索” 的情感,与五四运动后 “追求进步、向往光明” 的时代精神高度契合,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二)西方音乐史部分(50 分)

   略.......

真题获取与备考建议

上海音乐学院《中外音乐史》考博真题(含历年试题及高分答案详解)是备考的核心资料,能帮助考生精准把握命题重点(如核心概念、经典作品、流派特征)。考生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真题: 考博信息网官网:http://www.kaoboinfo.com/ 上海音乐学院历年考博真题下载专用页面:http://www.kaoboinfo.com/shijuan/school/408061_1_2724971.html

备考建议

(一)史料与理论结合:构建 “历史脉络 + 艺术特征” 知识体系

以《中国音乐史稿》(杨荫浏)、《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为核心教材,梳理中国音乐史(从先秦乐舞到近现代音乐)、西方音乐史(从古希腊罗马到 20 世纪现代音乐)的时间脉络;重点掌握各时期的核心概念(如《广陵散》《广陵散》)、代表作曲家(刘天华、巴托克)、经典作品,建立 “史料实证 + 理论分析” 的知识框架,避免孤立记忆。

(二)作品分析训练:聚焦 “技法 + 情感 + 文化” 三维解读

针对中外音乐史的经典作品,从 “音乐技法”(旋律、和声、节奏、结构)、“情感表达”(时代背景、作曲家心境)、“文化内涵”(民族精神、时代意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如分析刘天华《光明行》时,需明确 “进行曲节奏” 的技法特征、“追求光明” 的情感、“民族音乐现代化” 的文化意义,确保答案有深度、有层次。

(三)学术视野拓展:关注 “跨学科 + 本校特色”

备考时可阅读《音乐学研究方法》《中外音乐交流史》等著作,提升跨学科分析能力;关注上海音乐学院的学术研究特色(如民族音乐学、现代音乐创作),了解本校学者在中外音乐史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对刘天华、巴托克的专题研究),将本校学术传统融入答案,增强针对性与专业性。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中外音乐史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