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ions: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comprehensively, covering their theoretical origin, core connotation, pathogenesis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 郑声
- 肾着
-
理论溯源与核心定义
郑声首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是中医内科学中神志异常的重要证候,指因正气极度虚衰(尤以心气、心阴亏虚为主),心神失养而出现的语言重复、声音低怯、语无伦次、应答迟缓的神志症状,属虚证范畴,与实证的 “谵语” 形成鲜明对比。
-
病机本质与临床特征
- 核心病机:正气亏虚,心神失养。多由外感热病后期耗伤气阴、久病体虚(如慢性心衰、晚期肿瘤)、失血过多等因素导致心气耗竭、心阴亏虚,心神失去濡养,思维与语言功能失调,表现为 “正气不足,神无所依” 的病理状态;
- 临床特征:语言重复琐碎(如反复念叨同一词语或短句),声音低微无力,神志看似清楚但反应迟钝,应答不连贯,常伴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乏力、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虚证表现;
- 鉴别要点:需与谵语区分 —— 谵语多由邪热亢盛、痰火扰心所致,属实证,表现为语言错乱、声音洪亮、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常见于外感高热、阳明腑实等场景。
- 临床意义与诊疗启示
郑声的出现多提示病情危重,正气已极度耗伤,临床需以 “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为核心治法,常用方剂如炙甘草汤、生脉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若伴亡阳征象(如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需急投参附汤等回阳救逆。其临床意义在于:通过郑声的出现可判断病情虚实与预后,为危重病症的辨证救治提供重要依据,体现中医 “以症测机、以机定治” 的诊疗思维。
-
理论溯源与核心定义
肾着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是指因寒湿之邪侵袭腰部,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导致腰部冷痛、沉重、活动不利的病症,其病位在腰部肌肉、经络,而非肾脏本身,属中医 “腰痛” 范畴的特殊证候。
-
病机特征与临床表现
- 核心病机:寒湿下注,阻滞腰府。多由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出汗后衣裤湿冷不换、久居潮湿环境、淋雨涉水等因素,导致寒湿之邪侵袭腰府,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 “寒性凝滞、湿性重浊” 的病理表现;
- 典型症状:腰部冷痛沉重,如坐水中,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腰以下尤为明显,肢体沉重乏力,小便自利,饮食正常,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或沉缓;
- 病机关键:“腰为肾之府”,寒湿侵袭腰府,虽病位不在肾实质,但与肾的阳气不足密切相关 —— 肾阳亏虚者易受寒湿侵袭,而寒湿久留又可损伤肾阳,形成 “寒湿侵袭→阳气受损→寒湿更盛” 的恶性循环。
- 治疗原则与经典方药
-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兼温补肾阳。核心在于祛除腰部寒湿之邪,同时温补脾肾阳气,从根源上杜绝寒湿再生;
- 经典方药:以甘姜苓术汤为代表(干姜、茯苓、白术、甘草),方中干姜温中散寒,茯苓、白术健脾祛湿,甘草调和诸药,共奏 “温、散、渗、补” 之功;若肾阳亏虚明显,可加附子、肉桂、杜仲、牛膝等温补肾阳、强腰健骨;若寒湿化热,出现腰部热痛、舌苔黄腻,可加黄柏、薏苡仁、苍术清热祛湿。
Directions: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briefly and comprehensively, covering pathogenesis analysi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principles and key points. Ensure the logic is rigorous and the content is targeted to clinical practice.
- 痢疾痢下赤白、里急后重的机理
-
核心病机总纲
痢疾痢下赤白、里急后重的核心病机是 “湿热或疫毒之邪侵袭肠道,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传导失司”。其本质是邪正交争于肠道,导致肠道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糟粕与邪毒、气血混杂而下,形成赤白痢疾,同时气机壅滞引发里急后重,体现中医 “不通则痛、不荣则病” 的病理核心。
-
痢下赤白的机理细分
痢下赤白的关键在于 “邪毒损伤肠道脂膜血络的程度与性质”,因邪毒类型(湿热、寒湿、疫毒)与体质差异,表现为赤痢、白痢或赤白相兼:
- 痢下赤多(血痢):多由湿热化火、疫毒炽盛,灼伤肠道血络,导致血溢脉外,与糟粕混杂而下。病机重点在 “热盛血伤”,常见于热重于湿或疫毒痢,伴大便灼热、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热象;
- 痢下白多(白痢):多由寒湿之邪侵袭肠道,气机阻滞,湿浊内生,脂膜受损,浊邪下注所致。病机重点在 “湿阻气伤”,常见于湿重于热或寒湿痢,伴大便清稀、舌苔白腻、脉沉缓等湿象;
- 赤白相兼:多为湿热并重,既灼伤血络又阻滞气机,湿、热、血、浊相互交织,肠道脂膜与血络均受损,临床最为常见,伴大便黏腻不爽、舌苔黄白相兼、脉滑数等湿热并见证象。
- 里急后重的机理解析
里急后重是痢疾的特征性症状,核心在于 “肠道气机壅滞,传导失司”:
- 气机阻滞是根本:湿热、疫毒、寒湿等邪毒侵袭肠道,导致肠道气机升降失常,壅塞不通,“欲便而不得出”,表现为 “里急”(肛门坠胀、急于排便);
- 传导失司是关键:肠道受邪毒侵袭,传导功能紊乱,虽有便意但糟粕已尽或仅排出少量黏液脓血,“便后仍有坠胀感”,表现为 “后重”;
- 脏腑关联:“大肠与肺相表里”,肠道气机壅滞可影响肺气宣降,而肺气失宣又可加重肠道气机不畅,形成 “肺肠同病”,进一步加剧里急后重。
- 临床诊疗启示
- 辨证要点:根据痢下赤白的比例、颜色、质地及伴随症状,判断邪毒性质(湿热、寒湿、疫毒)与虚实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 治疗核心:以 “清热化湿、凉血解毒、调气行血” 为基本原则,针对痢下赤白侧重凉血或祛湿,针对里急后重侧重调气行滞,常用方剂如芍药汤(湿热痢)、白头翁汤(疫毒痢)、不换金正气散(寒湿痢)。
Directions: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depth, combining classical theories, pathogenesis analysis,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academic insights. Ensure the content is comprehensive, the logic is rigorous, and the perspective reflects academic dept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 气虚发热脉证、治法、主方,你对气虚发热及甘温除热的看法
- 核心症状
- 发热特点:多为低热或潮热,体温一般在 37.5-38.5℃之间,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常伴自汗出,怕风易感冒;
- 气虚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苍白或萎黄,肢体酸软;
- 舌脉特征: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 辨证要点
- 关键鉴别:需与阴虚发热、外感发热区分 —— 阴虚发热多为午后潮热,伴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外感发热多为高热,伴恶寒、鼻塞流涕、脉浮,无明显气虚表现;
- 核心指征:“劳累后发热加重” 是气虚发热的特征性表现,本质是 “正气亏虚,劳则气耗,阳气外浮而发热”。
-
治疗原则
核心治法为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其理论依据是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通过补益脾胃之气,恢复气血生化功能,使阳气得以固摄,不再外浮发热,体现中医 “治病求本、虚则补之” 的治疗思想。
-
经典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方剂组成:黄芪、人参(或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 方义解析:
- 君药黄芪:重用黄芪大补元气,固表止汗,使气虚得补、阳气得固;
- 臣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增强黄芪补气之力,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
- 佐药当归:养血和血,使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双补;陈皮理气和胃,防补气药壅滞;
- 使药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引导下陷的阳气回归本位,避免阳气外浮发热;
- 加减应用:若自汗明显,加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固表止汗;若兼阳虚怕冷,加附子、干姜温中散寒;若伴血虚,加熟地、白芍养血;若大便溏薄严重,加山药、薏苡仁、茯苓健脾祛湿。
- 甘温除热的理论溯源与核心内涵
- 理论起源:甘温除热法由金代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系统提出,其核心思想是 “脾胃气虚,升降失常,阳气下陷,虚火内生”,主张用甘温之品补益脾胃、升阳举陷,而非苦寒清热,打破了 “发热皆需清热” 的传统认知;
- 内涵本质:甘温除热的关键在于 “补其不足、纠其失常”—— 气虚发热的 “热” 并非实热,而是 “虚热”,由阳气亏虚、升降失常所致,故需用甘温补气药恢复阳气的正常功能,使虚热自退,体现中医 “以温治热、以补治虚” 的辨证思维。
- 甘温除热的临床应用边界与拓展
- 适用范围:除典型气虚发热外,还可用于治疗气虚感冒、产后发热、慢性病后期低热等属气虚范畴者,甚至可用于部分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反复发热,核心是抓住 “气虚为本” 的病机;
- 禁忌与注意:阴虚发热、外感发热、实热证(如阳明腑实、热毒炽盛)禁用,否则会加重热势;若气虚发热兼夹湿热、痰浊等邪气,需先祛邪后补气,或益气与祛邪兼顾,避免 “关门留寇”。
- 现代学术价值与临床启示
- 理论价值:甘温除热法丰富了中医 “热证” 的治疗体系,强调 “辨证论治” 的核心 —— 发热的治疗关键在于辨清寒热虚实,而非单纯 “见热退热”,为后世治疗复杂发热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 临床启示: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若表现为气虚发热特征,应用补中益气汤等甘温除热方剂,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黄芪、人参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能量代谢),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体现中医 “辨证与辨病结合” 的优势;
- 学术争议与思考:部分学者认为甘温除热法仅适用于脾胃气虚证,而心气虚、肾气虚所致发热需调整方剂(如心气虚用炙甘草汤,肾气虚用肾气丸),但核心思想仍为 “气虚补之、阳气固之”,说明甘温除热是 “法” 而非 “方”,需灵活应用于不同气虚证型。
以《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金匮要略》《伤寒论》《脾胃论》等经典著作为核心,梳理中医内科学的核心证候、病机、治法、方药体系,重点掌握 “证 - 机 - 方 - 药” 的对应关系;精读经典条文,理解名词术语的理论起源(如郑声、肾着的经典出处),避免孤立记忆知识点。
针对名词解释,需涵盖 “理论溯源 + 核心定义 + 病机 + 症状 + 临床意义”;针对简答题,遵循 “病机 + 表现 + 治疗” 的逻辑;针对论述题,采用 “理论 + 临床 + 学术思辨” 的结构,结合经典条文、临床案例、现代研究拓展答案深度,体现 “经典传承 + 临床应用 + 学术创新” 的博士研究生学术素养。
备考时可阅读《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前沿研究(如甘温除热法的现代药理机制、痢疾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关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术特色(如中医经典临床应用、脾胃病诊治、疑难病症辨证论治),将本校学术成果(如学者关于气虚发热的临床研究)融入答案,增强针对性与专业性。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中医内科学专业素养和考博应试能力,助力顺利上岸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