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伤化燥是指感受燥邪而伤津。
-
概念界定精准区分
“津伤化燥” 是中医病机学概念,指体内津液耗伤,导致脏腑组织失于濡润,进而出现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3 分)。其核心是 “津液耗伤” 为因,“燥象” 为果,
病因并非仅指外感燥邪,而是涵盖多方面因素,题干将概念局限于 “感受燥邪而伤津”,属于片面解读。
-
津伤化燥的完整病因体系
- 外感燥邪:为常见病因之一(如秋季燥邪侵袭,耗伤肺津),但仅为 “外感致燥” 范畴;
- 内生因素:
① 久病耗津(如长期消渴、热病后期,津液持续耗损);
② 过用燥烈药物(如长期服用附子、干姜等温热燥烈之品,灼伤津液);
③ 情志失调(如长期焦虑、易怒,气机郁滞化火,耗伤津液);
④ 饮食失宜(如长期嗜食辛辣、少饮汤水,损伤脾胃运化功能,津液生成不足)(4 分)。
- 结论与学术延伸
题干混淆了 “津伤化燥” 的病因范围,将 “多因致燥” 局限为 “外感燥邪致燥”,故说法错误(1 分)。
学术延伸:津伤化燥的核心病机是 “津液亏虚→濡润不足”,病变常累及肺、胃、大肠等喜润恶燥之脏腑,临床需区分 “外感燥邪” 与 “内生燥邪” 的不同治法(外感燥邪宜解表润燥,内生燥邪宜滋阴润燥),体现中医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的核心思想。
- 先明确判断,再界定核心概念,避免概念混淆;
- 构建 “概念 - 病因 - 结论 - 延伸” 的逻辑链,符合学术答题规范;
- 结合临床病机与治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凸显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应用能力。
- 核心概念需精准记忆,明确 “定义 - 病因 - 病机 - 表现” 的完整体系,避免片面解读;
- 答题时先明确判断,再拆解概念内涵,结合中医理论体系指出题干偏差,最后适当延伸学术价值;
- 重点关注易混淆概念(如 “津伤化燥” 与 “燥邪致病”“肝气主升” 与 “肝主疏泄”),强化对比记忆。
- 以中医核心理论为基础,分层展开生理意义(按 “气机 - 脏腑 - 情志 - 生殖” 等维度),确保覆盖全面;
- 病理部分区分 “太过 - 不足”“直接 - 间接影响”,体现病机的复杂性与关联性;
- 结尾结合临床论治思路,升华理论的实践价值,凸显 “理论指导实践” 的中医核心思想;
- 积累经典条文支撑(如《黄帝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提升答题的学术权威性。
通过系统利用真题资料和科学的备考方法,考生可高效提升考博中医基础理论综合能力,助力顺利上岸云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